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狂热的市场 (第3/5页)
最典型的写照就是滨城的七个大市场的门口。 这里每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市场外面的人炒卖海参的远比里面买其他农产品的人要多好几倍。而这里的主力军也已经由退休老人,家庭妇女迅速转变为年轻力壮的在职人群。.ZWwx.ORG 许多人都不上班了,要么旷工,要么请假,每天都不错眼珠地泡在这里。 想想就知道,滨城一个人一般一个月才挣几十元钱的工资,而几斤海参几经倒手就可以赚到一年的工资,这不比上班强太多了! 而且这绝不是不是幻想,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太多的人已经成为这方面的榜样了! 没人顾得上去深思“国庆节”前还随处可见的低价淡干海参,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难得一见,让人狂追热捧的“银元宝”。 也没人再关心海参会涨到什么程度,更没人再想一想眼下的价格是否合理,大家只关心一件事——到底去哪儿才能找到更多的海参现货用以倒卖获利! 这种对海参的狂热追捧,甚至还蔓延到了官场上。 许多人都说,现在办事情,送什么礼都没用,只要送海参就行,海参就是钱!而且是大钱,保值的钱!就是黄金,就是硬通货! 在这种炒卖预期的推动下,整个滨城陷入一种非同寻常的幻想与癫狂。民间甚至开始流传一句话,“虽然海里无数宝,可只有海参才是传家宝”。 1977年的11月,成了滨城人记忆中永远难以抹去的一笔。 一片沸腾,一片狂热! 滨城疯了,海参也疯了! 当然,在这么巨大财富效应下,在非同寻常的激动与狂热形成后,一些由此引发的各类犯罪案件也大量出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