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_第五十九章 鲜汤和罐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九章 鲜汤和罐头 (第4/5页)

帆打听,说他发现罐头都长一个样,部队战士又是怎么区别的呢?总不会赶上什么是什么吧?

    杨卫帆就笑,说“你们给我普及海洋知识,那我也给你们讲点军队的事儿吧。”

    就这样,“海碰子”们很快通过杨卫帆当讲述,了解到了有关军用罐头的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敢情那时的罐头全是白铁皮罐头,而且主要流向就是海防舰艇部队,陆军只有高原部队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实际上这种白铁皮在当时很金贵,国内不能生产,是一种进口于“澳门”,表面镀锡,可以防腐蚀的薄铁板。由于“澳门”英文是“Macao”,取其译音,俗称“makou铁”。

    而正是因为这种材料要靠外汇购买,国家生产军用罐头就偏爱一公斤装的,这样要比500克装的节省两个盖子的铁皮。至于吃完了罐头剩下的罐头盒,废品公司的收购价也很高,大概两毛一个,而且还常被多种运用。

    有的战士把它当花盆,家庭里把它擦洗干净后当调料盒、肥皂盒、杂物盒等,甚至还有人曾把它做成胡琴,二胡(一公斤装的大罐头盒)和板胡(500克装的小罐头盒),音响效果还凑合。

    说起来,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兵的罐头也是这种材料。不过人家可拿它不当回事,除了乱扔就是把它挂在铁丝网上,一碰就响、防止志愿军夜里偷袭。

    至于如何分辨的问题。没错,军用罐头的确没有外涂包装,上面没有字。乍一看都是罐头,很难弄清里面是什么馅。

    但其实呢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分的方法,因为当时的罐头是在上盖用“样冲”砸出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的编号分类,字母一般是“G”,就是汉语拼音“罐”的字头,然后再用阿拉伯数码区分红烧rou、午餐rou、凉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