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暴发机会 (第2/7页)
千人左右,但水平又参差不齐,采捕方式也相当落后。即使按四千人,每人五十斤淡干参的均量计算,顶天了,也就是全年一百吨淡干参的捞捕量。 这样一来,今年滨城海参最大的总量也就能估算的差不离了。滨城官方、私人加在一起,也超不过三百吨淡干海参。 并且实打实的说,滨城的海参供应其实就从没有充足过,若以本地城市人口算,渔业状况最好时候,产量也就够每人分到二两淡干海参的。 同时淡干海参却是不多的、能够长期保存的海货,每年滨城都要向全国各大城市的知名酒楼饭庄大批供货。 再说滨城本地经营海鲜的饭店有多少呢?来滨城出差的流动人口又有多少呢?就更别说滨城这个海滨城市因为风景秀美,每年还要接待不少来疗养的高官领导和外国宾客了。 所以水产商店和各大饭馆才会常常断档,即使水产商店有海参,也难以见到到三十头的顶级货色。 而这一点,正是洪衍武一开始就决定要炒卖海参的基础,同样是他一直以来,能把海参迅速推销给滨城往来旅客的根本原因。 那么既然已经谈过了洪衍武自己研究和推敲的数据。也就有必要再谈一谈周副总依仗的那些调研结果和预估数据了。 照洪衍武看,周副经理实在是不应该把这些玩意太过当真。 因为第一这些数据还未曾发生,与洪衍武调查过去实在发生的数据不同,中间存在的变量太多。 第二就是咱们官方的估算方式本身也太有特色了,基本属于报喜不报忧一类的,像多年前的“放卫星”事件带来的这种风气犹未散去。 唯一肯定的倒是这种估算和数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