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_第389章 驱虎吞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9章 驱虎吞狼 (第1/5页)

    咸通十五年十月,西河套北岸的西受降城。

    唐代在河北北岸建立三受降城,又称为河外三城。三城分别隶属于天德军与振武军,其中西城归天德军,中城与东城归振武军。三受降城虽冠以“受降”之名,但却不是为了接受突厥贵族投降而建的,而是外驻防城群体,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

    三城在中宗时修建,前后仅用时两个月时间。

    唐中宗时,被灭掉的突厥复国,时常寇边,朝廷乃在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防御。中受降城即在拂云祠所在地,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各距中受降城四百里。又在中受降城东北的牛头朝那山(在今内蒙古固阳东)以北设置烽堠一千八百所,时刻警惕地监视突厥的动向,及时传递消息。

    西受降城,简称西城,796年后分隶属于天德军。西城坐落在今内蒙古石兰计狼山山口南,黄河北岸渡口,控扼南北交通要冲,在三受降城中军事地位至为重要。建城伊始,安北都护府就自河西走廊的西安城迁入此城。

    西城几十年前曾因黄河改道而受侵蚀,不过在于琄上任之后,又请拔钱粮将西城修复。于琄到任之后,修复西受降城,并且奏请重开西城边市,与草原胡人绢马互市。由于新开了互市,西城重又繁华起来。

    到眼下,西城有人口超过五万人,其中天德军兵额七千,另有战马两千。

    西受降城为两重层关,外城之内还有一座内城,当地人称之为大城、小城。

    此时小城中的都防御使衙,已经刚刚换上了天德军节度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