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1章 善恶之争 (第2/4页)
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加工,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这句话在后世,因为部分人的恶意曲解下,让许多人误解荀子认为人生下来的本性就是恶的。 但实际上,荀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人性自然,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至于孟子,他在《孟子·告子上》中曾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很简单,孟子说出来的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是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两人的观点中,孟子太过绝对,荀子则显得中庸了一点。 若按照姜陵后世现代人的思想,他会更加倾向于荀子一方,只是这是科举,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当中。 如果姜陵想要当那株随风摇曳的墙头草,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两边不讨好。 所以,如果顺利想要完成这一次文压一州的挑战,姜陵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 打定主意后,姜陵思忖片刻,脑海中一篇又一篇的文章飞驰而过。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一分钟?又或许只是一个眨眼,一个挑眉的时间。 脑海中那如繁星般掠过的文章突然停在了某一篇上。 姜陵呆呆地望着那熟悉的句子,忽然失笑出声。 “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数?” 既然胸有成竹,那姜陵就不再多想,提笔沾墨,一朵朵如早春的白茶花般清秀可爱的文字顿时在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