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5 (第2/4页)
,享受与清北书院学子门同等待遇。这个惯例已经约定了二十几年了。 至于为何莲花书院的举人们能入清北书院,还不用经过书院的入门考试,强行大部队的“走后门”,至今还是个无人知晓的迷。当然,清北书院也会组织学子去莲花书院互相交流。 可总觉这中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否则文人相轻一词不是白说的,天下闻名的两大书院亲如一家,还真是有种微妙感觉。 贾琏走着走着,倏忽间脚步一顿。看眼小院门口空荡荡的,不见借阅台,连墙壁上原先设计出来的公告栏,都被拆卸了,不由眉头一挑,面色带着分凝重。 借阅台虽然由他们提出,假借温相的名义,但摆放出来的书籍却是忠义亲王这些年自己的编纂的一系列书籍,被戏谑为。外加经过清北书院伏阙上书一事,书院学生难得空前团结了起来,也有不少世家子弟纷纷为借阅台锦上添花,诸如唐家兄弟,也拿出了家中的长辈的手稿,多与律法有关,教导人学会如何断案判案。故而这小小的借阅台倒是互通有无,越办越红火,而且为不少寒门学子打开了眼界。 有时候这眼界胜过读十年的书。 寒门子弟大多因时策而屡屡榜上无缘。科举是伦才大典,看得不是谁会读书,而是能够上知国家大事,下忧愁民生,实在不行,也得摸着治人用人的边缘。但话虽然如此,可朝中政策虽有邸报公布在外,可真正的朝政意向,岂会真告知天下人?世家豪门有父兄为领路人,又自幼呼奴使婢,可管理自己一院仆从,虽也有不认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弊端,可总比寒门学子两眼抓瞎来得通透些。 他推动借阅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