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11、金乌太子(三十) (第6/7页)
了小天使们的评论,我就去查了一下: 一、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yin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三宫,并无有此艳色。王曰:“取文房四宝。”侍驾官忙取将来,献与纣王。天子深润紫毫,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封神榜》明·许仲琳 ===== 有这个就行了,以下皆为叨逼叨。 ===== 二、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许毛笔的痕迹。1936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毛笔易折易损,难以保存,因而古笔很难觅见,迄今未发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胡忆红(《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7月11日第版)) 三、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陔余丛考》清·赵翼 四、笔在我国商代之前称谓“聿”。到周朝时,在吴国称“不律”,在燕国称“弗”,在楚国仍沿用“聿”的名称。到秦朝统一巾国之后,蒙恬改进制笔工艺,始造“秦笔”,并“书同文字”统一造字标准,方称旧“笔”。————《大众标准化》1996年03期 五、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