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0节 (第9/10页)
然后会招收部分初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 这种在现在很正常,不少大工厂都有自己的职业学校,招生主要分两部分,厂子弟和部分的社会生源,为的就是解决就业和输入人才。不过这种模式,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式微。 主要是,工厂过了六七十年代快速发展时期,此时工厂内的职工,大多都是青壮年,退休人员很少,这就导致了岗位没有空缺。 所以,不少厂的厂子弟毕业后只能当临时工,在大集体企业干活,有的甚至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只能待业。 燎原总厂这样,其实是逆风向的,她去教育局申请的时候,人家还都很诧异呢:“你们厂子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规模,还缺人吗?” 燎原厂如今是不缺人的,许如意也说的明白:“我们主要还是对内培训,职工们上满了课程,总要给□□的。社会招生数量比较少,择优录取。” 这说法让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很新奇:“你们的职工还要学历?要学历干什么?” 这年头,工人们的学历没人在意,而且极为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小学上了两三年大字不认识几个的,甚至还有全文盲。大家都觉得,反正是cao作机器干活吗?只要会干不出错,你管他什么学历呢。 可事实是,好技术的工人必须是会自主学习的,扫除文盲,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给他们进修的机会,甚至于跟职级工资晋升渠道挂钩,很多人恐怕前途不止于此。 在许如意的年代,好多人都以为数控机床的cao作,必须是大学里毕业的高材生们才能做,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很多工厂,一些老师傅们培训半年左右,就可以熟练掌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