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_靖明 第23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靖明 第239节 (第3/6页)

首先,这里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所在,朱熹及程颐程颢两兄弟都是祖籍徽州。

    而后,徽州文风鼎盛,多年积累之下,名门大族众多。除了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其他大族莫不有着很强的宗族观念。

    再次,徽州不以行商为耻,徽州“儒商”之名也广传天下。盐业、祁门茶、绩溪火腿……徽商行商之余,也极重文教,与文人交往密切。有钱了,兴办社学、书院在徽州也是风潮。在徽州,有“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这样务实的话。徽商资助学子科举,从来都不吝啬。

    因此最后,徽州通过科举走出来的举人、进士十分之多,在南直隶诸府之中长期稳占前三,平均每科都有十数人中举。如今在徽州府,既有仍存世的状元唐皋,更有已经致仕、做过云南按察副使的汪标。而汪标的儿子汪溱也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目前担任着兵部主事。

    这些,就是徽州府朝野实力的一角。

    而现在,徽州府内,一场风暴已经在酝酿。

    这场风暴本不大,毕竟只是开国之初留下来的旧问题,一笔一年三千余两的人丁丝绢税而已。以承担了这笔人丁丝绢税的歙县之富,这笔钱在歙县一年的所有赋税中所占不足百分之五。

    若要被其他五县均摊,每个县多则四五百两,少则二三百两。

    而徽州六县,其实都富。单就银两数量而言,对哪个县而言都是轻飘飘。

    可现在新法毕竟还没推行到整个大明,许多这样的地方科则,都是只有普通老百姓承担的。

    现在,在徽州府衙“依令”清查赋税科则谬误的工作中,这笔人丁丝绢税的谬误被曝露了出来。

    “既然是整个徽州府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