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1章 (第2/3页)
别说是汉化程度还算不错的南越,就连匈奴派去大汉的正使也至少是骨都侯或大当户这样有头有脸的贵族。 也正因为对方的使者身份尊贵,大汉才有“出使者为中郎将”的不成文之举。 这也是傅介子等不像汉使的汉使不仅武德充沛,甚至还敢调兵打仗的主要原因。 参考匈奴与大汉的往来,赵佗派去大汉的使者至少得是中枢里的南越贵族。 苍天可鉴,吕嘉提议让赵佗的儿子或孙子出使大汉绝对是为赵佗考量的忠心之举。 没办法,当初留下并与越人通婚的秦人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他们中的武将之后被赵佗迁去桂林郡,但是一些工匠之后和文官之后还是留在番禺为官。不然以赵佗的力量怎么可能快速稳定南越局势?况且他一镇压过越人起义的秦裔越王怎么会在全是越人的王城里高枕无忧? 如今的番禺城里,越人虽然占了七成,但这掺了水的七成里有三成都是秦人之后,并且一些重要职位如中尉,都尉,假守等,必须是直系三代里至少有两位秦人才可担任。 试想一下,连吕嘉这般位高权重的南越贵族都与王室频繁联姻。 下效上行。 那些急于出头的越人只会与秦人绑得越来越紧,最后被赵佗同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 而这下效上行的自己人里有没有想以下犯上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少在赵佗看来,那群人比桂林郡的秦人安分,但也没有熄了想取代他的心思。 往近的说,他赵佗能以秦将之身坐拥南越,没道理和他一起远征南越的秦将之后不能效仿。 往远的说,关中的那位祖上还是泗水亭亭长咧!修族谱时扒来扒去才找到一个当大夫的魏国贵族,而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