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_第二百八十四章:青年炮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四章:青年炮兵 (第2/4页)

材料完全靠运气。

    准备工业化大生产的黄汉怎么能凭借运气把握船舶的质量?因此主龙骨和肋骨都是锻钢打制后镀锡防腐。

    为了循序渐进,黄汉没有直接开金手指建造风帆船舶的终结者“飞剪式帆船”,投入生产的是工艺简单,性价比高的老闸船也就是满清时期的“红单船”。

    这种船型装载量大,比传统中国帆船速度快,比西式帆船cao作更加容易,乃是中国硬帆结合西洋软帆的混搭,属于中西结合的典型产品。

    最有竞争力的就是造价便宜,投入运营时使用的水手少了一半,增加了运力,节约了大量成本。

    但是这种船型都是中小型船舶,普遍吨位在一百至五百吨之间,黄汉知道这样的船型比二号、三号福船的建造简单多了,手底下曾经建造过福船的工匠完全能够胜任。

    因此他一下子投入生产十五艘,其中排水量五百吨装载量达到三百余吨的有七艘,排水量三四百吨的八艘。

    水营现有的船舶进船坞维修保养,水手们没有放假,他们被组织起来读书、识字、学军纪,学习期间军饷照样足额发放。

    水手、炮手们上了岸每天训练学习吃三餐拿到足额军饷,本来萎靡不振的五百余人现在一个个精神抖擞。水手、炮手大多数是老弱根本不打紧。

    黄汉又没指望他们去跟敌人殊死搏斗,他需要的是这些人的航海经验。

    经过不断找水手们交流,黄汉认识了许多在水师服役七八年甚至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