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_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千万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千万斤 (第4/6页)

,是绝对跟不上各地辽民涌入的数量的。

    唯有渔场。

    海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渔获,才是重要的解决方法。

    只不过哪怕船厂每月下船的数量连番的增长,一样跟不上辽民踊跃之数量。

    毕竟基数太浅,哪怕发展迅速,也难以跟上形势。

    这其中欠缺的时间,又是目前金州,镇江最缺的。

    不提将军如何夸奖各船厂,渔场官员和大匠们,等众人回到了署衙,唐清安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然有了流水线,对工匠放低了要求,我想继续增加几条船坞,制造更大的渔船。”

    听到将军的要求,陶鏴和大小长山岛的官员们沉思起来,思考其中的利弊。

    制造更大的渔船,所消耗的精力,与未来的收获相比,能不能合算。

    现在大小长山岛的船厂,制造的渔船都是载重两千斤左右,百料渔船。

    舵水人少则三名,多则七名。

    “制造大船更费时间,且船厂经验不足需要尝试,而这些消耗用来制造旧船,可能会收获更多。”

    有官员试探的说道。

    唐清安闻言点点头,并没有因为人提出反对他的意见而不快,见状,众人才松了口气。

    随着这官员的开口,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你一言我一言的争论。

    最后得出结论。

    从未来半年的时间里,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超过了半年,则会逐渐赶上。

    一年后各船厂制造大船越发的熟练,收获将会远超过现在。

    而又决定制多大的渔船才为合适?

    即不超过船厂的能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