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_第二百七十四章.赵俊臣的紧迫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四章.赵俊臣的紧迫感. (第2/8页)

若是“密折制度”真的实行,那么一定品阶的官员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身边的同僚全都变成“特务”,甚至下级官员还可以越级状告上级官员,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那么还有谁敢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忠君”了。

    而且,一旦“密折制度”实行,到时候庙堂之上必然会风起云涌,每个人都会借机弹劾别人,每个人也都会被别人弹劾,到了那个时候,皇帝手中掌控着每一个官员的罪证,即使一时没有惩罚,今后想要整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了那个时候,皇权自然会死死的压着臣权,而百官自然再也不敢得罪皇帝。

    …………

    事实上,虽然“密折制度”创始于康熙,完全兴盛于雍正,但明朝也有着类似的制度,那就是“密疏制度”。

    只不过,与“密疏制度”相比,“密折制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保密措施更加完善、传递进呈的程序也更加的规范。

    可以说,“密折制度”就是“密疏制度”的深入与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便是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以及传递进呈的程序改变!

    在明朝,何人拥有密折资格,需要看他的职位为何,一般而言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的主官、钦天监官员、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上呈密疏的资格,而一旦失去了官位,或者变换了官职,这般资格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清朝的“密折制度”之下,除了密折资格的门槛降低之外,只要得到皇帝的授权,任何人都拥有上密折与密疏的资格,哪怕丢了官职也同样可以直达天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